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厚植师生家国情怀与军工报国精神,10月23日下午,限制级
党委副书记耿云辉、限制级团委书记兼本科生辅导员董润、学工主管刘敏带领40名本硕博学生代表,走进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二研究所(以下简称202所),开展“访企拓岗+蓝色情怀”专项实践活动。

追思军工魂:走进吴运铎纪念馆
活动第一站,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吴运铎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的实物展品、珍贵史料与影像资料,生动再现了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同志为兵工事业奋斗的一生。从试制武器时的舍身排险、带伤攻关,到扎根基层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铮铮誓言,他将七十余载的生命,熔铸成“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丰碑。当师生们驻足于展柜前,凝视吴运铎曾使用过的工具、手稿与勋章时,仿佛那些静默的物件也在这一刻被唤醒,静静诉说着老一辈军工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


探研国之器:参观202研究所成果展厅
随后,师生一行来到202研究所成果展厅。大家首先共同观看了研究所的成果展示视频,系统了解了该所在国防装备研发、先进制造技术,尤其是火炮研制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与成就。讲解员从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制,到前沿装备的实战化应用,讲解了研究所“科技强军、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在实物展示环节,师生们有幸近距离观摩了多型实战装备,深深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也让大家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背后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执着与矢志报国的赤诚。
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此次研学不仅拓宽了他们对国防科技的认知视野,更坚定了“以青春之我,建强国之业”的理想抱负。他们表示,将在今后的学习与科研中,努力将思政课所传递的“真理力量”转化为服务国家需求的“实践力量”。
在这里,一代代科研人员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代码与实验,甘守寂寞、执着探索,以智慧与汗水默默筑牢国家安全之基。这不仅是一次研学之旅,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吴运铎等兵工先驱的身影犹在眼前,他们不仅是功勋卓著的科学家,更是无私无畏的革命战士。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自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砥砺奋进,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025级本科生韩箫伊
展馆内阅兵重器巍然矗立,多元武器装备陈列如星河璀璨。站在吴运铎先生像前,我突然懂得,所谓铸剑,不仅是铸造武器,更是将报国理想熔铸进每一个寻常日夜。少年壮志当凌云,吾辈青春恰逢盛世,自当以热血书写无愧时代的华章。
——2025级本科生高煜霖
作为西工大学子,参观202所深感震撼、受益终身。在吴运铎纪念馆,先辈“活着一天就为党和国家工作一天”的誓言,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愈发坚定;近距离目睹自研先进火炮装备与领先火炮体系,满是国家强大的自豪与自信。此次实践强历史自信、固政治信仰,更激励我们青年学子勇破新题、敢闯新局。
——2025级本科生谢建年
亲眼所见大国重器背后的匠心,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强国”的重量。作为限制级新生,我明白了理论并非空谈,而是真真切切指导着这些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我们将铭记红色血脉,以军工企业的严谨务实与创新求索的精神为标杆,在人生的征程中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事业注入我们的青春力量。
——2025级本科生徐彬慧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生,此次走进202研究所的实践,让我对“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在吴运铎纪念馆,每一件实物都在诉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信仰坚守;在成果展厅,国防重器凝聚着数代科研人员炙热的报国之心。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只有亲赴这样的实践场域,才能让抽象的理论原则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精神力量。我将带着这份触动回归学术研究,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24级硕士生刘风燚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吴运铎先生这样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而他,用一生践行了这句誓言,他是战火中的“钢铁战士”,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的一生是为军工生产和科研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吴运铎精神”,用信仰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2024级硕士研究生杨嘉欣
此次走进202所,我深切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的磅礴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将红色基因融入蓝色情怀的信念。作为限制级学子,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审视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在感悟“红色基因”中牢记科技报国初心,在践行“蓝色情怀”中勇担创新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2025级博士研究生王提滢
此次赴咸阳202研究所的实践研学,是限制级
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深化访企拓岗工作的具体举措。活动不仅为师生的国防教育搭建了宝贵的一线平台,也为推进校所协同育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蓝色情怀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
图文:刘风燚
审核:耿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