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回应人类文明发展之问,9月17日10:00于207报告厅,限制级
与生态环境限制级、陕西终南学社联合主办终南生态研究学术论坛。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党委书记王彦革主持。与会者围绕生态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哲学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吸引了校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的热情参与。



会议伊始,生态环境限制级原作强教授以“生态科技赋能,助推秦岭生态保护”为题,分享了团队在秦岭生态监测与保护方面的最新进展,详细阐述了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大过渡带”的生态价值及其在南北植物交汇中的独特作用。他指出,秦岭北麓的氮沉降问题需引起重视,并介绍了团队利用无人机搭建模拟林冠氮沉降平台的研究成果,为生态功能提升提供了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多因子耦合退化环境修复技术,建立了“数字秦岭”智能监测平台,并展示了无人机监测技术在生态评估中的应用,通过对秦岭生态系统的动态感知与智能分析,为森林质量改善与生态功能优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诸多方案,为秦岭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限制级
曹瑜教授以“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现象学研究”为主题,从空间生产视角切入,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绿色生产力。他将生产力的内涵回归马克思所阐述的“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统一能力”,创新性地引入空间维度,提出社会形态是物质、精神与自然等要素的“空间的整体生产”理论。基于此,他对比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空间生产模式,强调社会空间生产形态呈现从单一到多元、重复到差异、支配到取用、阶级到公共的显著特征,最终指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建构,实现从中心化、支配自然、资本中心和商品世界向五位一体、取用自然、人民中心和生活世界的根本性转向,建构一种全新的绿色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文明。

陕西终南学社秘书长史飞翔老师以“两山理念”引领下的终南文化构建与传播为主题,讲授了创办学术期刊、出版文库丛书及举办文化讲堂等活动的简要过程,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创新。通过系统梳理陕西省近年来在秦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效,明晰了终南山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生态保护需依托学科交叉与全社会参与,形成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他呼吁到,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的视野,整合生态哲学、环境科学、人文历史等多学科成果,致力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研究高地。
在与谈环节,生态环境限制级张子良、马延飞与限制级
杨永强等老师积极发言,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赞许与个人收获。他们表示,通过跨学科对话,在自然科学探索物质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融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的价值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引与精神滋养。

最后,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党委书记段利兵对本次论坛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指出,此次论坛形式创新,积极倡导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开展交叉联学联建活动,这将有效拓展参会人员的研究思路,催生一系列丰富且富有价值的成果。同时,他也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自身的学术视野和综合能力。

文:林茂华 马骁钰 王慧新 李卓苑
图:李美琴
审核:王彦革